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富平街头逐渐消失的老行当,你还记得吗?

  • 富平人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3890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2/9/28 8:40:17
  • 来自:陕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富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绱鞋匠

文/彭辉


小时候逛流曲街,时常能见到摆地摊的绱鞋匠,腰间系着帆布围裙,坐在小板凳上低头绱鞋,木箱上摆着绱好的布鞋或棉鞋,口里并不吆喝。就有三三两两的妇人,从布袋里摸出鞋帮鞋底交给匠人,说好下集来取。平日里绱鞋的生意清淡,到了年节前绱鞋的人多,生意相对好一些,绱鞋匠也比较忙碌。


据说布鞋始于西周,距今已三千多年,专事绱鞋的手艺人应运而生,传承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依然很有市场。将鞋底和鞋帮缝合在一起叫“绱鞋”,这是做鞋的最后一道工序。过去乡下庄稼汉们的鞋底厚实比较难绱,一般交给鞋匠绱鞋,而女人和小孩的布鞋则由自家绱。乡下从事绱鞋的手艺人,多为心灵手巧的汉子或腿脚不利索的残疾人。一般壮汉压不下性子,不愿干这营生。那时候绱一双鞋不过两三毛钱,但相比普通庄稼汉来说,鞋匠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松泛的,至少手头不缺零花钱。

绱鞋这门手艺看似简单,其实内中是有很多门道的,其工序有窝帮、捋线、裹底、缝合、楦鞋、定型等,讲究的是针脚匀称,走线圆润,鞋型周正,美观合脚。绱鞋工具有锥针、线绳、剪子、钳子、鞋楦、拍板等。线绳有粗棉线或麻线,根据客户需要选用。锥针尖的小缺口用来勾线,鞋楦和拍板用来定鞋型。鞋分“出帮鞋”和“窝帮鞋”,通常方口为出帮鞋,将鞋帮底边折向外与鞋底缝合,操作简便。而圆口为窝帮鞋,是将鞋帮底边窝向里面与鞋底缝合,缝制费工费时,不易操作。而最难绱的是棉鞋,富平人称之为“窝窝”,鞋底厚,鞋帮高,鞋口小,窝帮缝合易走形,操作难度大。



鞋匠绱鞋前,先用一块干净的布裹住鞋底,预留出缝合面,以防弄脏了白鞋底。鞝鞋时先从前掌一侧起针,用锥针勾出线绳,两端预留均匀,距米粒远再锥针勾线勒紧,线绳绞合点恰处鞋底正中,然后再依次等距走针转圈绱鞋头。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整个过程极具耐心,费力费时,掌握不好,鞋容易走形硌脚。到了鞋口处就好绱了,但也不能粗心,尤其要留意窝帮是否平整,针脚是否均匀,这是面子上的活咯,马虎不得。一双鞋绱好后,开始楦鞋定型,前掌塞入扁弧形鞋楦,后跟处放入半圆形鞋楦,中间嵌入木楔撑开鞋,再给鞋面潲少许清水,然后用木板或小锤轻轻拍打鞋帮鞋面,定型后放置于干燥处阴干。一两天后取出鞋楦,鞋底边涂以白膏,拂去鞋面线屑,眼前便有了一双崭新周正的黑面白底布鞋。
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这鞋么,必须大小尺寸合脚,穿上舒适美观不磨脚。过去乡下妇女苦重,除了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,回家还要纺线织布,再就是长年累月忙碌着做布鞋。做鞋须先“糊袼褙”。富平人把碎布头或破旧布块称之为“粕粕”。熬一盆浆糊,搬来小炕桌,铺上麻纸刷匀浆糊,再将“粕粕”平整的糊在麻纸上。又刷一层浆糊,再糊一层“粕粕”,糊至五六层厚,揭下来粘在墙上晾干,这就是袼褙。一次有糊八九张袼褙的,院里或厅房的墙上便有了一溜“布画”。干透了的袼褙质地如同牛皮般的坚硬结实,是制作布鞋必不可少的好材料。家里预备有大小不一的纸质“鞋样”,用细线牵在袼褙上,再依样剪出鞋面鞋底。鞋面有圆口或方口,圆口鞋的鞋底是直的,穿的时候可以两脚互换。而方口鞋底分左右脚,这种鞋样式新颖美观,但穿的时候两脚不能互换。

鞋样剪好后,先做鞋面,剪好的袼褙外敷一层咔叽布面,为了结实又在咔叽布与袼褙之间加一层或两层旧布,鞋里面衬一层白布,均用浆糊粘牢,剪齐边缘。底边用线直接缝合,鞋口用黑布条密针滚边收口。最后将后跟处缝合,就有了鞋面的雏形,称之为鞋帮。而山里人上坡爬山比较费鞋,所以鞋头缀有密密麻麻粗线,看似笨拙,却结实耐穿。


制作鞋底比较费事,用浆糊将两张鞋底袼褙粘为一层,以白布条裹边,如此做十多个备用。然后叠加四五层或五六层,用浆糊粘牢,谓之“千层底”。纳鞋底全凭手工技巧,一针一线锥勾勒拽都很费劲,时不时就被锥针刺破了手指,或是被线绳磨出了血泡。富平乡下歌谣:“黑女子,纳底子,纳不过,吃黑馍。”足可见纳鞋底的辛苦程度和技巧难度。手巧的纳出的鞋底有各种图案,有的将每针线绳巧妙的挽个疙瘩,鞋底便有了一片密密麻麻的疙瘩,洋气结实耐磨,美其名曰“疙瘩鞋底”。那时候纳鞋底是乡下妇女的日常手工活,即便是串门闲谝,手里也是一刻不停地纳鞋。妇女们参加集体劳动出工时,身上也是揣着鞋底的,歇晌时就坐在阴凉处纳鞋底,手里从不闲着。经过多日忙碌,鞋帮和鞋底就做好了。一般都是自家绱鞋,唯独男人们穿的鞋厚实,有时则送到绱鞋匠那里绱鞋。

如今这乡下人极少自家做布鞋了,绱鞋匠这一流传了数千年的行当,也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逝了。而那些年月的老式布鞋,依然深深地镌刻在心底深处,挥之不去的是母亲灯下纳鞋的身影!

当然在我们富平人的记忆里

像弹花匠、补锅匠、
卖货郎、钉秤匠......
还有好多正在逐渐消失的老行当
那都是童年的记忆
你还记得多少呢?
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分享

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