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关中话,富平话

  • MJID936000020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9360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0/2/5 22:05:15
  • 来自:陕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富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
关  中  话
唐应坤|特约撰稿


一位写杂文的朋友打趣说,如果当年秦始皇同志继续深入他的“书同文”、“车同轨”改革,那么,秦腔便是国剧,陕西话便是普通话。听罢,油然而生出认同感和“我们先前阔多了”的阿Q情结。
日前读到一则手机短信,对我那种快意猛浇了一盆冷水。感到陕西方言确实有其糟糕的地方。这则短信对杜牧那则有名的《清明》进行了陕西方言“改编”;“清明唔阵雨唰唰,路上行人愁日踏。打听酒店在阿搭,碎松扎手外不啥”。用陕西方言“写”的这首诗,让秦人读来幽默别致,亦极符合诗人当时一路行吟,肆口而成的自然疏放的意境,更加重了“声响效果”。但缺陷也很致命,就是少了原诗的风华流美。同时,此“诗”于之外省、地读者,那肯定是云里雾里。即便标上汉语拼音也是白搭。何况关中话自身就很难用现代汉字准确表达。外省人不把其当作外文(特别是日文)就算不错了。



方言以其历史性、民俗性、地域性的特质,被当代人冠以语言的“活化石”。其古老的词汇与语汇,是研究地方历史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重要依据。语言的沿革也由之可以追溯探源。陕西号称十三朝古都所在,是中华文明的发详之地。如陕西人说让人离开,走开,不说“滚开”“去去去,到一边去”或“滚蛋”等,而是说“避”(有时也说“避撕”或“避避避”)。没有怒言厉色,显得儒雅平和。从古装戏中我们可以看到,只有皇上或权威“老爷”升堂时,两边必赫然着“廻避”的招牌,意让无关者躲避或避远。陕西人自己表示要主动离开除常言之“让我避远”外,还有一种同意语叫“揭瓦”。君若见关中人拆房揭瓦时的情景,则会对“揭瓦”的表达的维妙维肖有彻心透骨的体味。揭瓦时,在房檐前并列靠两根长椽,近乎90度靠起,每揭一瓦将其背靠两椽间,顺“坡”倏溜滑到地面。省力、快捷、安稳。用“揭瓦”表示自我离开,极形象,极传神。又如陕西人明明吃馍夹肉,却谓之“肉夹馍”。据专家考证,陕西人是在用古汉语表达-----“肉夹之于馍中也”的省略语。可见,陕西方言多高古艰深与斯文。陕西方言自有其“方言成语”或“方言歇后语”,如比喻狐朋狗友之交谓之“五王八候”;把不顾廉耻,肆意妄为或屡教不改、我行我素者称为“镜面子”;把各有主张不予言明谓之“碗大勺有底(数)”等等。陕西人推广普通话,难度固然不大。但往往如“两米饭”般将方言混杂其中。关中人把此等普通话叫“撇洋腔”或“醋溜普通话”。其经典段子足令当地人喷饭。如陕西人到北京商店买棉鞋,“土洋结合”地说道:“小姐,请把那双棉窝窝让我试火一下”。在故乡故土,亦有“撇洋腔”者甩出“我刚买了四个苹果,有两个是瞎瞎”的“笑话”,令人忍俊不禁没关系,只要继续向普通话靠拢即会有长进,当可喜可贺。




长话短叙。专门研究陕西方言的大有人在,亦有专著高论问世。自己写来,不但学识疏陋,而且难以用汉字准确表达。但陕西方言透视出的憨厚、诚朴、粗犷与豁达,如同陕西人的性格一样令人难以割舍和倍感亲切。但令我费解的是,如今大凡电影、戏剧(小品)、电视剧中,表现落后、贫穷、愚昧,有悖法制内容的,特爱用陕西方言配音。如极富票房感召力的《秋菊打官司》、反映陕北革命的《正月十五唱大戏》、小品《换大米》等,心中当初很是不平。但仔细琢磨起来,方言固有其古音、古韵的留存。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,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方言亦是海外赤子的语言之根,任其千里辗转万里飘泊,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是一种难以笔墨描摹的情感。方言与普通话,如同繁体字与简化字,二者有联系有区别,都需要文化传承。特别方言是斯时斯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“代表”。周、秦、汉、唐时,陕西人出门,言之“我自长安(咸阳)来”,足令对方崇敬三分刮目相看。如今,上海人到外地,从容自信地一声“阿拉上海人”,谁也不会下眼观之。相反,会为之眼睛一亮。时下,类似陕西人称发音不准者为“咬舌子”者的广东普通话,轻嘴弹舌地“小意思啦,下毛毛雨啦”的时候,不正是广东率先开放改革潮涌,经济崛起的一种象征吗?由之,有朝一日,陕西的“醋溜普通话”风行全国时,那自是陕西重振汉唐雄风之时,是陕西人真正“阔起来”之时。

(刊于《西安晚报》2004年11月29日)



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